組織行為審計
傳統審計的信息來源主要由财務、運營以及管理活動産生的曆史數據構成,然而産生、承載數據的運營或管理活動已經發生,這導緻傳統審計存在數據與行為分離的問題事實。脫離行為載體的數據審計使得審計人員無法對數據動機(Data Motivation)以及數據産生的問題情境進行充分、準确的闡釋與分析,這成為導緻審計系統性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來國内外企業組織越來越意識到行為審計的重要價值。事實上,組織及個體的行為是一種重要的特殊數據,各類已發生、正在發生的行為,以事件串的形式沿着時間軸積澱而成重要的信息資源,這些沒有或不能用數據、文檔形式表達的行為事實上都必将對組織戰略目标的實現、對組織未來的治理能力和績效水平産生系統性作用。從一定程度上說,對組織的經濟行為、制度遵循以及制度反應行為進行審計客觀上超越了局限于曆史報表的數據審計,無論是積澱的曆史行為、還是正在被觀測的行為、抑或可以預期的未來行為,不隻限于審計工作,而對于整個組織都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
行為審計實驗
行為審計虛拟仿真實訓課程的核心知識環節為:通過行為歸因分析,使得審計人員獲得行為發生的心理動機。心理是一個聯接因果的動态過程,“因”為動機,“果”為發生的行為,動機産生于個體内在特質因素與個體活動所處情境(Context)的綜合交互作用。因此行為歸因審計的實質就是由一個特定的行為表征信息朔其源頭,探索并識别與特定行為對應的個體的内、外部動因,進而在内、外部動因所關聯的治理體系、職能流程、資源環境、人員勝任力等方面提出旨在改善組織效率、增進組織價值的問題發現與建議。本虛拟仿真實訓課程内容的創新性表現為:目前,行為歸因審計虛拟仿真實驗是國内審計學界與業界率先、唯一開設的行為審計實訓課程,李昆教授及項目組核心成員提出從行為歸因視角出發,通過對經典歸因理論加以綜合應用,采用虛拟仿真的方法體系高度拟合管理、運營過程中的情境效應,對組織活動中具有代表性的行為事件歸因性審計分析。該實驗課程對于開拓審計人員的管理審計視野、幫助審計人員獲得行為歸因審計技術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行為審計實驗原理
在行為審計的過程中,行為歸因分析是其工作的核心。由于任何一種特定的行為均對應着産生該行為的心理、動機過程。因此,如果希望對這個複雜的轉換過程進行準确的理解與解釋,除了個體所擁有的内部特質、外部環境以及相應的心理活動特征外,人們對該過程所知悉信息(特定事件描述、行為情境、組織制度與環境因素等)的充分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為解釋的客觀性和準确性。一個人所擁有的信息越多,他對該行為所做推論的對應性就越高(瓊斯的“對應推論歸因”,1965)。一個行為越是異乎尋常,則觀察者對其原因推論的對應性就越大。因此,在行為審計中将心理因素、個體的内外部特質與外部情境因素(海德的“内外部因素歸因”,1958)、行為信息因素加以有機結合将為行為歸因分析提供一種有效的問題視角,同時也是一種新的重要的行為審計方法論。為此,管理審計的行為審計方法突破以往行為歸因視角相對狹窄的問題,即并非單獨從行為個體的内外部因素、行為發生的情境、行為及其行為因果關聯的穩定性(維納的“穩定性歸因”,1972)、行為過程的信息完善情況等方面着手行為歸因,而是選擇将幾類因素予以有機結合,采用一種多因素交互作用、依據各類歸因視角作用次序的“關聯序貫歸因”的方式對特定的組織行為進行歸因審計,以此發現管理活動存在的真實問題,并基于歸因分析過程的因果分析提出切實有效的審計建議。在本實驗過程中,需要學生熟悉、掌握的知識點包括:
(1) 審計工作程序與方法
(2) 行為審計原理
(3) 海德内外部歸因的共變原則、排除原則
(4) 瓊斯對應推論歸因的三因素:非共同性結果、社會期望、選擇自由
(5) 維納穩定性歸因分析的兩種狀态:穩定性、非穩定性
(6) 管理學的激勵理論(重點:期望理論、雙因素理論、強化理論)
圖:内審人員行為審計虛拟仿真實訓現場
圖:行為審計實訓教學原理
圖 行為審計仿真實驗方法著作權